前不久,张炜先生的一篇《何为书》,引起我深深的共鸣。他说:“书是什么?书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,是他的副本,他滚烫的投影。”是用一种“永恒的东西”又是作者“自己的东西”,召唤着更多的心灵和声音,向往“诗意地栖息”。品读悠悠老师的文字,正是这种感觉。
老师的文字,没有语言的鼓动和喧嚣,真像一片越冬的麦田,流畅简约。只用自然简单的文字,把自己的喜怒哀乐、兴趣爱好、学识修养和人性人格的鲜明特征,真实地展现给了读者。
喜欢老师用清新凝练的笔墨,绘出的一幅幅生命的画卷:在寒风凛冽的初冬,一片落叶,没有失落,没有遗憾,“去追寻自己生命皈依的梦”;在茫茫的戈壁沙滩,一颗胡杨,“无惧严寒酷暑风沙久旱,耐得住枯燥空旷寂寞孤独”,“生而不死一千年,死而不倒一千年,倒而不朽一千年”;在瑟瑟秋风中,“一枝有思想的芦苇”,尽享宁静淡然,独守着一方;凋败的荷塘里,一株莲蓬,淡看花红繁盛,笑傲残叶垂落,一扫腻粉,竟显一身风骨……我深知,这些生命画卷,之所以能深深印在脑海,就是因为,思绪被凝练深刻的文字牵引着,不自觉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生命的足迹,激发起内心对生命内涵的渴望与追求。
老师的文字不仅清新凝练,更是刚劲有力,像一把剑,闪烁着阳光与阳刚的思想光芒,挥洒出男人的傲气和霸气。特别是《自由杂谈》和《市井夜话》栏目,语言犀利,掷地有声,明确地告诉读者,生命究竟该坚守什么,又该期待和追寻什么。
正如老师在《底线必须坚守》一文中的呼唤,人就该像那些画卷中生命,坚守良知、坚守诚信、坚守责任义务、坚守本真、坚守一份淡然!要“在底线的田字格里,一笔一划书写着人字,不求凤舞但求中规中矩不出格,写出人生最后一道防线的荣誉与尊严”。老师直言:生命,就该拥有“独立的精神”和“鲜明的特质”,以“一个生命的赤裸本真”,自由洒脱地拥抱“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”。
赞同张炜先生所言:“世上所有的文字,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”。面对繁杂喧嚣的网海,老师一直坚守着“愿文字自由洒脱的流浪”。我以为,正是这种真性情的坚守,没有大话,没有高调,平淡无奇中包含着坚挺的道理,才体现了文字的真正魅力;才是真正的善待文字、善待和尊重我们自己。
在老师开博五周年之际,衷心祝福老师:在坚守中,谱写出更多更美的生命新篇章!
写于2014年1月27日晚
附:悠悠老师的博客 http://xb.1999.blog.163.com/
评论